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业务运作取得阶段性成果

发布日期:2012.09.25

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于200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,正式开始区港联动试点,在不到两年时间里,已建成公共保税仓库 3.3万平方米,堆场2万平方米,在建公共保税仓库5.1万平方米;建成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;实现通关业务27600余票、进出区货运量95.4万吨、货值22.5亿美元。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一是物流集聚效果明显,大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投资兴业。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以明显的政策和功能优势,吸引了马士基、日通、日烟、SK、浦项、东方海外、怡亚通、远洋大亚、中外运、海程邦达等国内外知名跨国采购、第三方物流企业入区投资或开展业务。这些企业带来原有的供应链的同时,也形成了新的物流体系,不仅促进了园区的发展,也引入了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模式。

二是物流带动作用突出,保税物流园区辐射范围广泛。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发挥物流功能的主导作用,产生了较强的带动效应。在带动和促进了本地区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同时,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,对腹地经济辐射功能明显。目前,在进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的货运总量中,青岛本地企业占43%,园区的服务辐射范围已扩大到全省及江苏、浙江、陕西、天津、上海等20多个省市。

三是物流结构优化,区域特色物流初步形成。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在依托青岛港及广阔腹地,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性物流产业。其中,马士基在园区开展人造首饰分拨业务;天宇公司开展高附加值电子类商品分拨配送;远洋大亚利用园区堆场开展石油管集运;东营高原石油设备公司将园区作为其设备出口的集散地。

四是物流功能顺利启动,“替代境外一日游”作用突出。目前,青岛保税物流园区的保税仓储、国际采购、分销与配送、简单加工、转口贸易等主要物流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,吸引了周边区域2800多家企业入区开展业务。保税物流园区的入区退税政策,更加方便了加工贸易上下游企业间货物的结转,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,大批企业通过园区开展“替代境外一日游”的业务,截至今年10月,仅“一日游”进出区货值已累计达到18.6亿美元。